AG的官方网站

你的位置: AG的官方网站 > 新闻动态 >
新闻动态
在华潜伏38年的日本饮料, 一年赚走1100亿, 消费者还误认为是国货
发布日期:2025-07-19 05:36    点击次数:63

名字与包装的“中国化陷阱” 。

三得利自1984年进入中国时,便将合资工厂命名为“中国江苏三得利”,刻意淡化日本标签。

产品包装采用繁体字、中国红,广告中融入《西游记》、紫禁城等文化符号,甚至用毛笔字设计Logo,让茶瓶“摆在八仙桌上也不突兀”。

这种策略成功模糊了消费者对品牌国籍的认知,许多人误以为它是“老字号国货”。

90年代,三得利啤酒推出“开盖有奖”活动,奖品从毛巾到自行车,让市井百姓觉得“懂生活”。

广告中邀请中国演员代言,强调“东方茶道”“福建乌龙茶”等中式情怀,甚至将创始人故事包装为“中日技术合作”,进一步强化本土认同。

80年代靠啤酒打开市场,90年代推低热量橙汁抢占健康赛道,2000年用发泡酒吸引年轻人,近年主打“0糖0脂”无糖茶饮,精准抓住消费升级浪潮。

2023年,三得利乌龙茶市场份额接近20%,仅次于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,稳居行业第二。

三得利在福建武夷山建立乌龙茶原料基地,针对南北口味差异调整甜度,甚至推出茉莉乌龙、橘皮乌龙等新口味,覆盖不同场景需求。

原料茶叶需通过520项品质检测,生产全流程本土化,连瓶装水都强调“中国水源”。

在云南普洱、福建安溪建立茶叶种植基地,长三角布局物流网络,确保原料新鲜和供应稳定。

生产线高度自动化,苏州工业园的生产基地二十年前已领先行业,持续升级改造。

线下重点覆盖一二线城市便利店(如罗森、7-Eleven),线上布局电商和即时零售,用数字化营销触达年轻群体。

2024年数据显示,其900ml和1250ml大瓶装乌龙茶在便利店市场份额持续攀升。

许多消费者得知三得利是日企后感到愤怒,认为其“冒充国货”侵犯知情权。

2023年抵制日货行动中,三得利虽强调“原料本土化”,仍遭遇口碑下滑。

但更多人因产品力选择继续购买,喝茶只看味道,管它哪国的。

三得利的成功反衬出部分国产品牌的浮躁:元气森林用日式“気”字包装翻车,奈雪的茶硬塞“の”字标榜高端,营销浮于表面。

而三得利深耕供应链、尊重本土审美的策略,反而赢得长期信任。

三得利38年不标榜“日系”,却将中国地图刻进供应链,用匠人精神打磨产品。

2021年其在华营收1100亿,相当于3个农夫山泉体量,却鲜少砸钱造网红联名。

从原料种植到口味调整,从物流网络到员工本土化(生产线老员工多为当地人),三得利的成功证明:外企若要扎根中国,必须比本土企业更懂本地需求。

商业胜负,不在标签而在诚意 。

三得利的“隐身术”既是中国市场的成功案例,也是本土品牌的警钟。

当消费者厌倦“伪日系”“假国潮”的营销游戏时,唯有真诚与深耕才能赢得长久信任。

正如上海老员工回忆:“90年代设计Logo时,想的是怎么让茶瓶融入老百姓的八仙桌。”

这份对本土文化的尊重,或许才是商业竞争的核心密码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